(相关资料图)
“前后剪了两次,老师才勉强点头说‘过关’。”开学不到一周,李女士就为儿子的头发折腾了好几回。她的孩子今年读初二,孩子在入学前的发型尽管“前不及眉、侧不过耳”,却仍被学校认为“不合格”。全国多地中学均在开学前陆续发布了“发型令”,对男女生的发型提出要求,将其视为开学前的“标配”动作,这也成为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。(9月11日 红星新闻)
开学季的“发型令”争议,年年上演却始终难有共识。学校拿着“规范行为”“提振精气神”的标尺,将“前不遮眉、后不过领”划成不可逾越的红线;家长夹在中间左右为难,看着孩子为达标反复剪发,既心疼又无奈;而正处审美觉醒期的学生,只能对着镜中千篇一律的发型失落——这场围绕头发的争议,在追求的纪律性与个性成长之间,究竟该如何平衡?
学校强调统一发型能培养纪律性、营造学习氛围,这话并非全无依据,集体生活确实需要基本规则兜底。当发型长度成为硬性指标,学生为符合要求被迫修剪到“丑得不敢抬头”,当家长为孩子的头发反复与学校沟通,规则早已偏离“规范”的初衷,变成了对个性的压制。初二学生正处于构建自我认同的关键阶段,对“美”的探索本是成长的一部分,生硬的发型规定,不仅可能浇灭他们对自我表达的热情,更可能让他们因外貌评价产生自卑,这与“提振精气神”的目标显然背道而驰。
更值得反思的是,部分学校将“发型”与“学习态度”简单挂钩,认为“留奇怪发型就没学生样”。这种逻辑本身就站不住脚:学习的主动性源于对知识的兴趣、对目标的追求,而非头发的长短;纪律性的养成靠的是对规则的理解与认同,而非外在形式的强制统一。正如家长质疑的“孩子因丑发型情绪低落,真的对学习有帮助吗”,当教育者执着于用外在规训束缚学生,反而可能忽略了激发内在动力这一根本。
“堵不如疏”本是破解此类争议的关键。学校不必将发型管理细化到毫米级,不妨把“干净整洁、不标新立异”作为底线,给学生留出适度选择空间;更可通过班会讨论、审美教育课,引导学生理解中学生仪容仪表的适度性,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中学会责任与担当。毕竟,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“千人一面”的服从者,而是塑造有个性、有思想、有温度的独立个体。
“发型令”的热度或许会随开学季渐渐消退,但背后的教育理念之争仍需持续追问。少一些对“外在统一”的执念,多一些对“内在成长”的关注,让规则成为守护成长的屏障而非束缚个性的枷锁,才能让教育真正回归“以人为本”的本质——毕竟,能滋养学生心灵的,从不是整齐划一的发型,而是被尊重、被看见的成长环境。(樊耀文)
编辑: